新文章出爐!
這次寫了我在台灣根本不太在乎的刈包,但不知道為什麼來到倫敦後見到的刈包菜單比我在台灣 23 年見到的還多。還花了台幣一千多去嚐了將台式料理發揚光大的 BAO 餐廳,雖然價位不低,但卻相當值得,很開心「台灣小吃」在倫敦能見度越來越高!
節錄 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
我對刈包的印象停留在台北公館的「藍家」,以前還唸大學時,只要從木柵山區搭上搖晃疾速的236公車駛入市中心,怎能不停留台大學區,來一份熱氣四溢、軟呼呼的刈包,另一手再握着一杯陳三鼎,那一天的美食欲基本就滿足了。BAO的團隊相當聰明,將這樣的庶民台味揉進了麵團中,爲英倫風情抹上一層台式文青感,不只菜單內容擁有高標準,店鋪設計也符合倫敦美學,讓不少美食作家、主流媒體爲這一個異軍突起的小圓包感到驚奇。
要說起能介紹給外國人的台灣菜,對許多人來說,刈包之前肯定還有更多口袋名單。我以前也總想着,憑什麼台式牛肉麵、滷肉飯等菜色登不上國際舞台,直到這幾年住在倫敦後,我才又一次次佩服BAO團隊當時的獨到眼光及生意頭腦。搞怪挑嘴的倫敦人喜歡嚐鮮,加上市場競爭激烈、成本高昂,如果與其他文化的食物做不出區別度、口味太過奇特,是很難在倫敦美食戰場存活下來的。
白白胖胖的刈包造型可愛,與外國人印象中的中式包子、燒賣又不太一樣,卻能像西式漢堡一樣,在裡頭包各式各樣的餡料,配上台灣這一存在度不高的新名字,刈包就這樣成爲能代表台灣的頭號美食了。
-
_《FOTO PASEO 倫敦漫遊與生活日常》
.
想即時看到有關倫敦的各式資訊及我的攝影作品,
歡迎追蹤 Instagram:https://instagram.com/fotopaseo